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作为谋划发展的重要一环,大力推进国家和地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青山,是内蒙古中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天然生态屏障,也是阻挡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重要防线。搞好大青山生态建设,对于改善黄河及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确保全市地下水资源有效补给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筑牢大青山这一“绿色屏障”,从2012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以保护水源、保护生态为前提,对大青山前坡实施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如今的大青山前坡,草木掩映,溪水潺潺,正成为北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山顶观日出
我与青春有个约会这个夏天,在呼和浩特最出圈的活动是什么?连日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集体晒出了自己夜爬大青山观日出的经历。他们呼喊着“青春没有售价,单车直达山下”,用行动感受青春的美好,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内蒙古财经大学的霍同学就是其中一位。“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半夜启程,通过骑行或者打车到达山下,然后走步道观看日出。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开放,让登山看日出变得更加有趣。趁着有时间有伙伴,我们想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事情。”霍同学说。霍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是凌晨1点左右出发,从学校骑车,想体验一下骑车到山上看日出,单程骑行超过30公里,爬山大约要1个小时,爬到山顶的时候刚好可以赶上日出。据了解,为方便市民出行,我市部分共享单车运营商在步道附近增设了停车区,并派专职运维人员负责维护秩序,市公交公司也开通了水磨村观光线路,满足广大市民乘公交观看日出的需求。跟着霍同学的脚步,记者走上了位于大青山小井沟的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步道穿梭于山脊、沟谷及森林之间,线路分为两个环形,整合了自然山水、运动健身、休闲旅游等元素。沿着木栈道一路向上,俯瞰连绵的山峰,远眺城区的霓虹,途中还有可以小憩的六角亭,群山环抱、郁郁葱葱,令人流连忘返。
为方便游人登山,6月1日,新城区对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水磨村段实施了改造升级工程,修缮休憩亭,新建紧急避险厅,安装节能照明设备,设计了夜间步道灯光图形展示等,并于6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近1个小时的攀登,到达山顶的景观台已近凌晨5点。伴随着人群的欢呼声,太阳拨开云层显出,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等,记录下这令人激动的难忘一瞬。更有一些年轻人特意带来了国旗,在日出的光芒里,五星红旗在山顶高高飘扬。“回到家乡后,夜爬大青山是我和同学相约的第一个游玩项目,刚才登山的过程中多次都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成功登顶,大青山的日出原来这么美,感觉太棒了!”在河北上大学的李同学感慨地说。无论是骑车往返60公里,还是晨光里飘扬的五星红旗,大家都在用行动致敬祖国大好河山和青春年华。有一支特别的队伍——呼和浩特市乌兰牧骑队员,他们也与大学生共赴大青山,见证了这场关于青春的旅行。在巍峨青山之上,《红旗飘飘》歌声悠扬,展现出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青春风貌。种绿防污
再造青山葱茏夜爬大青山成为热潮,与大青山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密切相关。然而,10年前的大青山因为自然资源被无序开发利用,沙坑遍布、满目疮痍,是呼和浩特有名的沙尘“策源地”。
“现在的大青山变化真是太大了,空气好了,环境美了。过去,这里何谈风景,满山遍野都是坑坑洼洼,尤其是刮风天都不敢出门。”家住新城区讨思浩村的刘大爷说起大青山的变化难掩激动之情。
刘大爷口中的变化起于2012年,为改变大青山前坡沿山土壤沙化严重、植被破坏、水源不足、居住条件恶劣的情况,我市于2012年2月开始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目的是把大青山前坡建成“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生态功能区。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北至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南界、南至京藏高速公路,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区占127平方公里。10年来,大青山前坡新城区段全力优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累计流转土地约11万亩,落实各类生态修复用地9.8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1600余万株(丛),栽植各类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1800余万株(丛),种草1.8万亩,绿化率达到44.3%。建成敕勒川草原、5万亩雅玛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生态保护绿化工程项目,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实现了生态绿化。
与此同时,新城区持续开展 “两违一污”整治,累计关停取缔大青山前坡所有污染企业共292家,拆除违法建筑近60万平方米。对因开山采石、非法盗挖资源、乱砍滥伐等造成破坏的哈拉沁、哈拉更沟域进行植被恢复,沟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林草覆盖率的提升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使生态系统自循环能力得以恢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环颈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红隼、野兔、狐狸等许多久违的野生动物也回归草原。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由点及面,逐步建设完善,治理工程已经产生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昔日的沙坑变成了绿洲,烂石滩已森林密布,由渣土山变身而来的山体公园风格各异、主题鲜明,废弃地变废为宝,成为城市新的景观亮点与名片,大青山前坡这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已具备了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景观野趣盎然 绿色发展显成效正值夏季,哈拉沁生态公园附近游人如织,人们或开车或骑行,来到这里感受着美丽风光。
在哈拉沁生态公园和其外围的道路上,人们或步行或驱车,三五成群,开心赏景。“听很多朋友说过现在的哈拉沁生态公园建设得很好,但一直没时间来看看,刚好最近天气热,想着带孩子来避避暑,没想到,这里真的比家里凉快多了!走在哪里都能吹到凉风,还能往南俯瞰呼市,真的很不错!”正在游园的市民张女士感慨,大青山前坡如今“脱胎换骨”的变化,使得她们这些“老呼市”人都惊叹不已。来到哈拉沁生态公园必然少不了要看看公园里面的沙坑改造景观,都想亲眼看见昔日的大沙坑蝶变成公园的美景。
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区分局副局长曲耀强告诉记者,哈拉沁生态公园原址是个采砂地,取沙后形成了“沙坑”,生态环境很恶劣,污染企业多,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后,这里“因地制宜”改造成了“沙坑景观”。“从2013年开始,新城区区委、区政府便对前坡的一些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先后拆除取缔混凝土搅拌站、畜禽养殖场、木器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污染企业,清除后在空地植树种草,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几年来持续打造,基本形成青山掩映、绿水环绕的环境。”曲耀强说。现在,当人们再次走进这里时,沙坑已经被建成拥有人工湖、景观平台、木栈道、凉亭外加120余万株苗木的下嵌式生态公园,可谓景象丰盛、野趣盎然。
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集山、川、林、水、花、果、草、物为一体,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和产城融合为一体,揽山入城生态富民,不仅为呼和浩特的生态建设工作保驾护航,更提升了呼和浩特城市品位与价值,是民生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效结合和完美统一。近年来,新城区在大青山前坡治理和建设当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为中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打造“敕勒川草原”品牌,建成以“城市草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以马头琴文化为代表、多种相邻文化业态嵌入的产业区,全面展示具有代表性的草原传统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带动村内500人就业,实现产值3000万元以上,村人均从旅游业中增收2万元;生态龙头企业蒙草集团带动生盖营村及周边约1500名村民灵活就业,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此外,围绕该品牌,相继建成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中蒙博览会永久性国际会展中心、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等延伸产业,充分发挥项目在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大青山前坡会展经济、文旅项目和马文化马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有效带动周边人口通过从事生态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建筑施工等工作实现就业增收。
现今,大青山前坡沿线地区和村庄都在生态治理和建设中得到实惠,发展绿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凸显。如今的大青山前坡,以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体系已经形成,生态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改善区域小气候,净化空气……重新焕发生机的大青山前坡,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功能区和后花园。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