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出台《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7年)》,对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
《方案》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体系,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推动我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方案》要求,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要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为根本政治前提,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充分利用自治区现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各级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场所,深入挖掘、整理、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方案》明确,从2024年起,每年支持建设25个左右的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到2027年自治区成立80周年时,自治区级教育实践基地数量达到100个以上,盟市、旗县级教育实践基地达到500个以上,在全区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各级教育实践基地将以实物展示、影像再现、情景还原、沉浸体验等多元表现方式,充分展示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取得的丰硕成果。通过组织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共同体理念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书写内蒙古新篇章。
信息来源:内蒙古日报